衛教資訊 News Article

心房顫動為什麼需要注意與治療?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心臟內科-----陳威達醫師

心房顫動是所有心律不整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這個疾病的盛行率相當的高,而且隨著年齡越來越高。在六十歲以上的族群中,每一百個人就會有四個 心房顫動的患者,而到了八十歲以上,盛行率就會提高到每十個人就會有一個心房顫動的患者。台灣逐漸邁入了老年化社會,在老年人口比例逐漸提高的 同時,心房顫動就會在總人口中變得越來越常見。

心房顫動的盛行率這麼的高,尤其是在高齡族群,該如何知道自己是不 是就是心房顫動的患者呢?心房顫動分為陣發性及持續型。若是陣發性 的心房顫動,平時不會有症狀,但心房顫動發生的時候,患者常會感覺 到胸口撲通亂跳,坐立難安,甚至有四肢無力或頭暈目眩等情形發生, 此時如果按壓自己的脈搏,感覺到脈搏完全沒有規律性,就相當有可能 是心房顫動,此時,就會相當建議立即就醫,尋求醫療方面的協助。

然而,這樣的症狀卻不一定會完全發生在所有的患者身上,根據發表於 2003年Circulation期刊上的研究,大約有百分之十七的患者,對於心房顫 動是沒有感覺的。此外,如果心房顫動是屬於持續型的,多數患者早就 已經適應這樣的心律不整,往往會感覺不到任何的不適。那麼,這樣沒 有症狀的患者,就很有可能會忽略醫療介入的重要性,也可能因此而遭 遇到心房顫動的併發症。


 

因此,民眾不僅在有心房顫動相關症狀發生時,需要就醫尋求協助。
縱使平常沒有明顯不適,但有心房顫動的相關危險因子,如年齡較大,高血壓,糖尿病,心臟衰竭,或以往發生過中風,也應該尋求醫療單位的檢查,以達到早期診 斷,早期治療的目的。

那麼,就算被診斷出了心房顫動,有什麼好擔心害怕的呢?常常有些患者,因為症狀不明顯,覺得即使有這樣的心律不整,他依然能吃能睡,能自由活動,而不願意 接受醫療單位進一步的診斷及治療。這是相當可惜的,因為心房顫動的患者,如果因為這樣的延誤治療,而產生了重大的併發症,是相當的得不償失的。


心房顫動有許多的併發症,但在這之中,我們最擔心的就是中風了。中風對於不論是患者本人,患者的家庭, 甚至是國家社會來說,都有相當大的損害。一旦不良於行,甚至長期臥床,生活起居都需假手他人,這絕對不 會是任何人所樂見的。相較於正常心律的族群來說,心房顫動患者的中風機率,高出了約十倍。當一個人有其 他中風的危險因子時(包括了高血壓,心臟衰竭,年齡大於75歲,糖尿病,以及以往發生過中風),其中風的 機率則會更加的提高。此外,根據統計,每六位中風的患者,就有一位同時也是心房顫動的患者。而心房顫動 的患者在中風發生後一個月內的死亡率,則是正常心律的中風患者的三倍。

幸好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我們對於心房顫動的診斷及治療,都有越來越好的方法以及經驗。我們有更完善的 診斷工具,也能提供更全面的病因探究。對於抑制心房顫動,我們有更多適合各式病人的藥物,同時也有領先 全球的技術來進行侵入性的治療。對於降低中風的發生率,現今藥物的發展,也能讓更多的患者免於受到中風 之苦。

心房顫動,是一個盛行率高,可能沒有症狀,卻會造成中風以及相關重大危害的隱形殺手。而及早就醫,通常 可以得到相當良好的處理。因此,希望所有已經診斷或是有所懷疑的心房顫動患者,都能夠及早與醫療單位配 合,以得到最完美的醫療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