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頻脈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VT) 可大致分為substrate related VT 與 idiopathic VT,以病患有無結構性心臟病變與 VT 源發的位置可以做大略評估 ( 圖一 )。Substrate VT 機轉通常為 macro reentry,有明顯的左心室收縮功能不全 (LV dysfunction),心肌梗塞病史 (MI history),心肌缺氧 (myocardial ischemia) 或心臟腔室擴大 (chamber dilatation) 等等,要特別注意的是某些心肌病變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Infiltrative cardiomyopathy,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 和其他細微的結構性心臟病變,常常在心臟超音波檢查時被忽略,此時核磁共振 (MRI) 便是很重要的診斷工具,幫助臨床醫師能正確診斷並針對特定疾病給予治療。此類 substrate VT 的次級預防以植入式體內去顫器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 為主,然而仍需要藥物來抑制 VT 發作,對於復發及發生心室頻脈風暴 (VT electrical storm) 的病患,經導管電燒治療 (Catheter ablation) 是有效且重要的治療。
另一方面,idiopathic VT 的機轉多是 focal origin,病患通常沒有明顯結構性心臟疾病,長期預後良好,源發於特定的位置,如心室流出口 (outflow tract),左心束支 (LV fascicle),乳突肌 (papillary muscle) 等,因此心電圖有其特定波形。經導管電燒治療在此類疾病為標準治療,特定藥物也有療效 ( 圖一 ),除非病患有血型動力學不穩定 (Unstable hemodynamics) 或心因性猝死 Sudden cardiac death (SCD) 的狀況,通常 ICD 不是治療的首選項目。
心因性猝死 (SCD) 的初級預防在歐美是重要的課題,到院前死亡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的病患能存活下來且沒有神經學後遺症的機率小於 10%; 而大部分發生 SCD 的心律是心室頻脈 (VT) 與心室顫動 (VF),皆是可以被 ICD 及時治療的心律不整。因此篩選出高風險且合適的病患裝置 ICD 便能有效減少 SCD 並符合 cost-effective 的經濟效應 ( 圖二 )。缺血性心肌病變Ischemic cardiomyopathy (ICM) 病患 ICD 的初級預防來自於三大研究,包括 MADIT-II (LVEF < 30%, NYHA-Fc I-III),SCD-HF (LVEF < 35%, NYHA Fc II-III),MUSTT (LVEF < 40%, NSVT, EP induced sustained VT/VF),符合以上條件的病患可以從 ICD 的初級預防中得到預後的改善。擴張性心肌病變 Dilated cardiomyopathy病患的初級預防證據主要來自於 SCD-HF (LVEF <35%, NYHA Fc II-III) 和 DEFINITE (LVEF<36%, NYHAFC-I-III, NSVT or VPC)。而以下幾個狀況應避免置放 ICD:incessant VT/VF 尚 未 穩 定 時,NYHA-Fc IV despite optimal medication therapy ( 除非 as a bridge to heart transplantation or CRT-Dimplantation),以及急性心肌梗塞 48 小時之內發生的 primary VT/VF。DINAMIT 和 IRIS trial 發現在心肌梗塞後 40 天內裝置ICD 可能增加 non-arrhythmic death,然而這兩個研究收錄的是 primary prevention 的臨床狀況,臨床指引建議心肌梗塞後 40 天內對於 secondary prevention 的情況不應成為 contraindication ( 台灣絕大部分為 secondaryprevention)。此外當 ICM 病患發生單形性心室頻脈(monomorphic VT) 時,不應只做 revascularization,應該合併安裝 ICD ( 圖三 )。
圖一 . 持續性單型心室頻脈的處理流程 , adapted from Circulation 2018
圖二 . 心因性猝死發生率與總數 , adapted from Circulation 2018
圖三 . 在缺血性心臟病患者次級預防處理 , adapted from Circulation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