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心房頻脈或是心房撲動的病人進行導管射頻治療的時候,我們常需要精確定位造成心律不整的迴圈來源。這時候常使用的方法包括使用 3D立體定位進行activation map、或以傳統電刺激法進行 entrainment 或 resetting 進行判斷。然而當個案心房內傳導時間延長時 (atrial activation duration prolongation, AAD),就會造成判讀上的困難。
例如 Vollmann 等人所報告,針對常見的典型心房撲動使用 entrainment、使用 PPI-TCL 作為判斷依據時,有 18% 的病人出現超過 30 毫秒 (PPI-TCL >30ms) 的結果;分析電刺激顯示,PPI-TCL 的回應結果與 (1) 電刺激的速度,及 (2)電刺激的位置有所 影響。例如電刺激週期 (pacing cycle length) 小於原本 心律不整週期 (tachycardia cycle length) 分別是 10ms、20ms、30ms 及 40ms 時,PPI-TCL 超過 30 毫秒的百分比依序是 20%、20%、37% 及 45%;進一步使用單極動作電位導管進行測量,就可以發現會產生 PPI TCL 超過 30 毫秒的現象主要是因為於電刺激的順向位置產生傳導延遲 ( orthodromic conduction latency,圖一 )。
另一種因為心房內傳導速度過慢的狀況,是導致 activation mapping 出現錯誤或難以判讀的結果。 Weizhu Ju 等人的報告中發現,前述的錯誤主要會以 pseudo-macro reentry 或是 chaotic activation 兩種狀況來呈現。一般在進行 activation mapping 的時候會設定一個 window of interest (WOI) 將目標心跳記錄在立體定位系統內。一般來說 WOI 大約會選擇與心律不整週期 (TCL) 相仿的時間,但若不幸心房內傳導時間 (AAD) 大於 85% 的 WOI 時 ( AAD >85% WOI ),就會呈現 pseudo-macro reentry 的特徵,而當 AAD 超過 WOI 時 ( AAD >WOI ),就會出現 chaotic activation 的特徵;作者建議可以進行 entrainment 或者調整 WOI 來取得一個比較合理的判斷。而最近 Maury 等人, 針對具有心房內傳導阻滯時間超過心律不整週期特徵的心房頻脈,使用高密度標測導管進行繪圖,總計 100 位病人、共 125 次的心房頻脈中,97 次 (78%) 的 AAD 與 TCL 相等、13 次 (10%) 的 AAD 小於 TCL、 而會導致困難判斷的 AAD 大於 TCL 則發生在其中 15 次心房頻脈 (12%)。這種狀況較容易發生在進行過複雜心房電燒治療的病人;往往心房最慢去極化的地 方,會發生在放電來源反方向的死胡同裡 (dead-end pathway ( 圖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