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
Conduction System Pacing vs Biventricular Pacing in Heart Failure and Wide QRS Patients: LEVEL-AT Trial
JACC Clin Electrophysiol. 2022 Nov;8(11):1431-1445
背景 :
許多研究 ( 例如 His-Sync trial) 開始注意到希氏束電刺激 (HBP) 在心臟衰竭的病患上在療效上可能與傳統心 臟再同步治療 (BiVP) 並駕齊驅。然而 HBP的難易度並不低,近年發展的左束支電刺激 (LBBP) 逐漸崛起但卻又沒有相關研究來支持作為治療合併嚴重傳導障礙的心臟衰竭病患。
目標 :
比較 conduction system pacing(CSP,包含 HBP 與 LBBP)與BiVP 兩種電刺激治療在合併嚴重傳導障礙的心臟衰竭病患上的療效。
成果 :
收案 70 位因 (1) 左心室收縮分率 ≤35%、且合併 (2) 左支束傳導阻滯 ≥130ms 或者其他傳導阻滯 ≥150ms, 符合接受心臟再同步治療的病患。研究以隨機對照、1 比 1 的方式進行不劣性試驗,分為 CSP 與 BiVP 兩組並追 蹤 6 個月;若隨機分組術式無法完成時,可以進行交叉 (crossover) 到另一種術式,因此原本兩組各自分配到的 35 人中,有 8 人 (23%) 由 CSP 組交叉至 BiVP( 主要因 non-LBBB correction 及 high threshold);有 2 人 (6%) 由 BiVP 組交叉至 CSP( 主要因 suboptimal venous anatomy),而其中 CSP 組的電刺激治療為 HBP 共 4 人與 LBBP 共 23 人。主要研究目標為使用 Electrocardiographic imaging (ECGI) 計算 left ventricular activation time(LVAT) 的改變,CSP 與 BiVP 兩組在術後六個月的 LVAT 都有相同程度的進步 (CSP: -28±26ms vs BiVP: -21±20ms ; P < 0.001 for noninferiority);在次要目標之中,左心室收縮末期容積 (LV end systolic volume, LVESV) 也是兩組相 近 (CSP -37±59ms vs BiVP: -30±41ms ; P = 0.04 for noninferiority),另外兩組也有相似的死亡率與心臟衰竭住院率 (CSP: 2.9% vs BiVP: 11.4% ; P = 0.002 for noninferiority)。